重庆

roam
@travel
#chongqing

2021 年暑假重庆之行的游记。

在重庆的四天里,大部分时间都在主城区转悠——尤其是渝中区。在北方平原上生活了太长时间以后,山城的独特城市景观已经足以大饱眼福了,因此这篇游记主要围绕着渝中区展开。

交通

临行前友人一再警告:地图在重庆不好使。经实地考察,确实如此,因为大部分地图软件没有标注高度,看起来仿佛在同一街区里的两个点,可能一个在上城(山上),一个在下城(山下),其间可能用长长的梯坎相连;即使都在山上,道路的坡度也给步行增添了困难,且人行道又比较窄,因此利用公共交通工具非常有必要。重庆的公交车和地铁都支持交通联合卡,而且标识系统清晰详细,对旅游者十分友好。只不过,从站位到目的地之间,经常还有一段可观的步行(重庆的公交车站间距大,并不是每个路口都有车站,因此距离也会比较远)。

重庆的地铁——严格来说,是轨道交通系统,因为还有跨座式单轨,因此本地人把整个轨交系统都叫做“轻轨”。单轨运量虽小,但却比较适合复杂的地形,在高楼大厦、葱郁的山崖和滔滔江水间穿梭的单轨列车也确实是独一无二的城市风景。更不用提 2 号线的李子坝站,通过在站点上下方进行商业、住宅开发打造了独特的“单轨穿楼”景点,足够抓人眼球。重庆的轨交车站大多有四通八达的出口,通向不同的维度(🤣),而且和周边的一体化十分完善,印象最深刻的是从曾家岩站通过一条极长的地下通道直达山上的人民大礼堂,而另一个只有直梯的出口可以直达中山四路。总之,重庆的轨道交通系统在实用性的基础上,还有独特的景观特色,较场口站堪比□□地铁的换乘距离和牛角沱站的人山人海(□□地铁:就这😅)也可以原谅了

食物

向各路友人讨了一份长长的美食清单,但……由于一是没有吃夜宵的习惯、二是对自己的吃辣能力不自信(在解放碑纠结了半天:到底要不要试试好又来酸辣粉呢🤔?),并没能打卡太多😥。

重庆的九宫格火锅,是好到可以让人忘记麻酱的,无需多言。当今,在任何一座城市都可以用更高的价格换来一顿像样的火锅,但在重庆本地吃到的,似乎食材还是更新鲜些——透过浓厚的辣味也能感觉得到。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牛肝,如此新鲜的肝还是第一次吃到,那种软且嫩,带点丰腴,而又并不太糯的口感(还是语言太贫乏了),和火锅这种简朴的烹煮方式确实是最佳拍档。不过话说回来,火锅吃得主要是人情的味道,与亲朋好友作伴,满上啤酒谈天说地挥斥方遒,才符合对一顿中式火锅的幻想,食物本身又是反而不那么重要了。但美味又有什么错呢?酥肉也是,冰粉也是,尽管在其他城市都可以吃到,但在这里酥肉的酥脆程度、油的味道,以及冰粉里红糖的味道,可以武断地认为更加“正确”一些,没有理由。

饭粑跎的剁椒拌蹄花也是很好的。蹄花本身不容易入味,拌的做法也不易入味,这道菜确实也不完全入味。不过,蹄花内部胶质的软糯和油脂的香气,得以在剁椒的香辣之下苟且偷生,留存下食材新鲜程度的证据,同时营造出两层截然不同的口感。这时就尤为感谢南方地区米饭免费续添的福利了。

还有九村的烤脑花。在这个辣度下,我没法矫情地判断出食材的新鲜程度了,但确实没有腥膻的味道。脑花绵密的口感,是让人难以忘怀的,点缀的脆爽的萝卜泡菜确实有锦上添花之功。脑花大概是有成瘾性的吧。

当然,还有豌杂面。友人表示,街边 随便 找一家就可以了,将信将疑的我最后还是随便 搜索了一下点评,比较随便 地走进了一家小店。碱水面,咸辣的臊子,软糯的豆(一直以为会是脆的😲),谈不上什么至高的美味,就是非常平凡且足以填饱饥肠(矫情一点,当然也可以说是抚慰人心)的一碗面。虽然是小店,坐在街口的小凳上吸溜下去,环境谈不上,但对于在□□市生活了太久的我来说,是一种久违(甚至不曾有过 )的、富有市井烟火气的独特体验了(对于友人来说,把日常提升到这种程度的确很荒谬,但□□市就是 这么荒谬,也没有办法)。

乡村基也很好。虽然只是连锁中式快餐店,但它平实的价格,足实的分量(两荤一素一汤,确实会吃撑),以及标准化而家常的味道和不错的环境,让我回忆起了初中时候还没倒闭的,那家学校门口的快餐店(但实惠程度还是比不上)。在所谓“消费升级”之类的洪流中,还能见到这样一块没有被淹没的礁石,着实不易。

街巷

风景区旅游区一类游人如织的地方,经常无甚趣味,往往在普通甚至偏僻的街巷里才能体会到城市的独有风貌,因此景点上,仅就街巷谈谈吧。

最满意的还是山城巷张家花园。山城巷已经做了商业化改造,但也有居民住着。去的时候,雨才停,小巷清冷悠长,没什么游客。栈道上望去,不知谁家的屋顶,放着漂亮的石桌石凳,脚下崖缝中伸出的是还在兴建中的南纪门轨道桥,远处就是奔流的长江和荒草丛生的珊瑚坝,南岸的高楼大厦和身后低矮的旧屋,仿佛两个世界在此交叉。小巷里,有恰到好处的壁画,描绘老山城的市井生活,头顶上,阳台上晾着的白床单,漫反射着老树后细碎而苍白的日光。小店大多戳一个小黑板在门口,不用喇叭或是宣传画,只是静静地开着门等你走进去。在蜿蜒而上的小巷尽头,是老重庆城残存的城墙,以及仁爱堂西洋风格的残垣断壁之间辟出的荒野花园(这个名字确实恰如其分),芳草萋萋,有叫不出名字的花在随意地开着,玫瑰花的瀑布从仁爱堂的窗口倾泻而出,虽是人工打造,却对此处的文艺色彩有所增益。作为一个精心打造的旅游景点,山城巷似乎并没有落入网红模式的窠臼,保留下了原有的人文自然景观,并按所谓“小资情调的审美”进行修缮、布置商业,比较完美地满足了对山城的幻想,但可能没有百分百 还原山城最本真的面貌。其他更原始的老街,譬如十八梯,大多在整修,也许最本真(往往也是有些落后落寞落魄的)的山城街巷景观只能在老照片里看到了。而城市里,诸如鲁祖庙花市,也在进行整改,照片里雨棚下花束挤满街道的胜景,也一去不复返了。一条山城巷还令人满意,如果处处都是山城巷,恐怕也会审美疲劳的。

张家花园也是纳入了“山城步道”的体系,但这里没有什么商业化开发,纯粹是老居民区的味道。大约是黄昏时抵达的,沿着梯坎深入纵横交错的小巷,能看见旁边谁家厨房一片黑漆漆中一盏昏暗的白炽灯,听见铁铲和锅擦撞的声音,闻见辣椒的诱人香气。斜阳从老楼之间穿梭而过,四处都是浓郁的暖黄色,稀里糊涂地就走丢了。好不容易才找到下去的巷子,藏在一个不起眼的石拱门后。梯坎中段的平台上,有某所著名中学的学生在小卖部里有说有笑地买吃喝。旁边站着一个小男孩儿,仰起脸来对母亲犹犹豫豫地说着:“我以后想考□□中学……”。这所中学校园看起来不大,却也绿意盎然,细长条的操场中间竟也还有踢球的草场,大概是宿舍楼上,晾着橙色和紫色的文化衫,在夕阳里显得很亮眼,三三两两蛮有朝气的中学生顺着小街往学校走,大约是回去上晚自习。这时不能不回忆起自己业已远去的高中生活了……这里的生活气息非常纯粹、古旧而浓郁,但老年人和中学生们再平凡不过的日常,在这三维的地形上铺开,便也成了一个外人眼中摄人心魄的景色了。

白象居也很火。从长滨路的楼口进去,在洋灰的楼梯里往上转,又从半山的楼口转出来了,还有不少游客在眺望江景。一侧是元通寺陡峭的梯坎,一侧居民家是花花绿绿的阳台。从半山的楼口进去,爬了几圈,又站在解放东路上了。这种魔幻的住宅,也真的是山城独一份了。不过思来想去,还是担心这份好奇心会搅扰居民们悠然自得的生活。

中山四路也算是所谓的最美街道,却没有什么游客。周公馆和桂园这样的见证历史的小楼,也只是些简单的陈列(也确实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讲述那段岁月了),只能去慢慢体会。印象最深刻的,倒是市委门前捅破蓝灰色砖墙长出的黄桷树的树根。

至于最火的洪崖洞,只是在千厮门大桥江北一端的桥下拍了几张夜景——这就足够了,有些美只能用肉眼捕捉,有些则只适合用照相机。在大剧院的平台上吹一吹湿润的风,看看奔腾不息的长江和嘉陵江,比起在游客堆里挤来挤去,岂不爽快许多。而那有如“邪恶公司总部”一般戳在朝天门的来福士,和其他城市的高端商场或许并无二致,不过到顶楼的观景平台(玻璃地板的)看一看江景,也治好了我的恐高症。

图片

👇 重庆夜景。拍摄于弹子石。

21-chongqing--night-view

👇 重庆长江大桥和珊瑚坝。拍摄于山城巷。

21-chongqing--yangtze-river

👇 仁爱堂荒野花园的玫瑰瀑布。

21-chongqing--rose-waterfall

👇 白象居。

21-chongqing--baixiang-ju

结语

在一个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时代,游览一座城市正在逐渐失去意义,因为它们高度同质化。拜独一无二的地形所赐,又依靠着独有文化的积淀,重庆却拥有着鹤立鸡群的城市风貌(也就是所谓“赛博朋克”吧)。虽然在旅行中,能确实感觉到重庆人担忧的本土文化被逐渐侵蚀的过程,但也能感受到(超过□□市不知多少倍的)极为浓郁的市井气、烟火气,以及重庆人维护这种气息的强烈意志。希望这种独特的风貌和文化还会延续下去,不要重蹈□□市的覆辙(这个结语实在是有点土🤪,不过确是真心话)。

最大的遗憾,还是没能学会重庆话,不仅听不懂,连个音系都整理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