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深海》

litr
@essay

电影《深海》的观后感和影评类似物。这是一部很很沉重压抑的电影。

可能包含少量剧透(最低限度的) / 导演交流会上的内容,且会被适度折叠。

TL;DR

这部电影的艺术和视觉效果是独树一帜且绝佳的,甚至有些过度,而在眼花缭乱中观众极难把握到情节发展的脉络,以及人物设定和性格中的隐喻。因此,这部电影留有极大的多元化解读空间,有的观众深受触动,感觉充满了生活的勇气,而我在尝试还原这部电影的本真面目时,只感觉它所传递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非主旋律的,灰暗、沉重,甚至几乎绝望的。

画风和视觉效果

这部电影显然优胜之处在于画风和视觉效果。它的绘画风格格外触动我,让我回忆起了童年时的一些梦境和幻想里面会使用的颜色和构建的场景。但我是比较看重整体性的。

《深海》更像是艺术片(我没有看过艺术片,但我觉得它可能是),或者直接是艺术品。全片交错出现两种作画风格,一是普通的 3D 风格,另一种是出品方大力宣传的“粒子水墨画”风效果,具有极其绚丽、浓重、幻想风的色彩和抽象且抖动的图案。最开始我以为两种风格被用于区分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但并不是这样——风格和情节本身并不匹配,因此也为观众带来了一些困惑。我猜想粒子水墨画部分具有类似意识流的效果,主要用于反映、渲染人物的心理活动。但由于主角形象的隐晦性,她的心理活动并不明晰,因此会怀疑更像是单纯的“炫技”——但确实真的很炫。因此,商业宣传重点全部集中在独特的艺术性(比如:“国风”)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即使是普通的 3D 风格部分,细节也到了溢出的水平(可以说是超新海诚级),并且画面的运动和切换非常剧烈,晕 3D 的我在观影途中也略感不适。可以明显感觉到,人物的面部表情、动作都极度夸张,浅层次的一些情感冲击是非常猛烈的(比如欣快、忧郁、聒噪和恐惧)。但如果退后一步试图厘清逻辑,这种冲击力显然是过度的。

剧透 / 幕后 导演亲口承认了这一点。为了商业效果,它必须是过度的。如果没有这种程度的视觉效果来攫取观众注意力的话,观众可能很难单纯从情节中被触动。

有观众直接问,通过这样大的投入来商业化包装一部本该是理想主义的作品,如果商业上失败了怎么办呢?甚至引发国漫的整体性失败怎么办呢?田导直言不讳:就是想任性一次。要是失败了,“那我就去拼命地打工还钱。”

设定

感觉很多人都会认为这部电影非常像某些经典作品。有一部分人认为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人认为像《哈尔的移动城堡》,而我则强烈地感觉像《千与千寻》。包括小女孩神隐进入奇幻世界的主线、充满怪物的餐厅这一环境,甚至小女孩跑上摇摇欲坠的楼梯的画面——都是那么的像。如果将它和这些经典电影类比,显然会失望。电影中对于奇幻世界的许多概念都被一笔带过,几乎没有一个概念被详细地解释。

导演的解释是,这个奇幻世界本质上就是小女孩幻想出来的。《深海》这个名字不仅是故事发生的环境,也暗指人的潜意识。这个解释我觉得合理,但是对于大众来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而不会去思考潜意识什么的)的概率相当高。奇幻片如果不把奇幻元素介绍清楚,后果应该非常严重——但导演说其实本意并不是制作一部奇幻冒险片

如果看预告片,有一支详细介绍了深海号这艘船和它的船员,但在正片中,人物的出场并没有任何自我介绍。被选作商业化宣传中的吉祥物的海獭,在片中几乎完全是支持性的角色,或者如导演所言,是男主附属的道具。而男主炫酷的魔法打斗,自始至终没有提及究竟是什么魔法。最夸张的是,打斗情节所面对的敌人,这个怪物,我们知道它的名字叫“丧气鬼”,但它是什么呢?导演表示他自从《大圣归来》开始就不想在荧幕上呈现一个戏剧性的绝对的坏人形象。

但导演没有构想设定吗?他有的。女主角的名字参宿,对应那颗暗淡的红巨星参宿四——而男主角的名字南河,则对应冬季大三角里的另外一颗相对明亮的南河三。他显然有深思熟虑过。

剧透 / 幕后 导演暗示设定经过大幅度的删改。

主要的恶势力(或者说恐怖势力),这个色的、似乎无所不在、张牙舞爪吞噬一切的怪物“丧气鬼”,本来有一个大概率会让审查部门感觉“我还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吗”的名字(你猜?)。和它有关的设定几乎全部都被剪掉了。

最开始引导女主角进入幻想世界的“海精灵”,原本的名字叫“梦魇”。没有人会觉得一个克苏鲁风的长了很多眼睛的触手怪是精灵的。在导演看来,这个梦本身是一种执念,这场美梦,也可以说是一场噩梦。有小朋友听完以后举手问导演,你为什么最开始要起这样一个极端(原话如此)的名字呢(怎么现在改成了这样一个可爱的名字呢?)?导演没有直接回答这位小姑娘。

人物性格

我对 EVA 不甚熟悉,但是感觉导演对人物性格的处理有点类似 EVA。

这部电影的中段——也就是幻想世界之中,人物形象的成长过程太突兀了。预告中已经明示了,小女孩患有抑郁症,但是经过这样一场缤纷又吊诡的梦,她突然就变得阳光开朗了起来。她的悲观和恐惧,在迎战恶势力的高潮部分以及随后解开心结的圆包袱环节中直接消散了,而我并没有看到这种成长和蜕变的任何线索,它是一种尖锐且不自然的突变。再配上高潮之中粒子美术效果展现出来的一种刺目、崩坏的效果——这很 EVA 旧 TV 版!有些观众在这种视觉冲击下可能会心安理得地接受这种突变并为之落泪(有可能是感同身受——比如经历过走出抑郁的过程,因此并不在意其间的成长过程,而单纯对走出来的这一结果感到欣慰和感动),但我相信也会有很多观众感到迷惑不解——比如我。

不过,也许我们应该有点反叛精神。为什么只有反映了人物的成长过程才能算是成功的叙事?没有成长是不是也是人类世界的一种可能性?如果是,电影当然有权刻画它。

有人问,悲观的女主人公,乐观的男主人公,导演觉得自己是哪个呢?导演显然回答:我觉得两个都是我。

剧透 / 幕后 导演说:也许她并没有真的变得阳光开朗。她只是经历了这一切(现实世界的事情),意识到她不能再沉浸在自己幻想出来的世界中了,从而在醒来之后面对现实。也许,是现实世界发生的事情被迫让她醒过来的吧——高潮部分是她试图留在幻想世界的挣扎,而不是成长和向豁达的转变。幻梦无法逆转地破碎以后,她才醒过来,回到现实世界中,但是她在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中受到的鼓舞,使她对人生“有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导演原话如此)。

在最终的版本中,“笑”被视作是她性格转变的核心指标。预告片里,男主对女主说了一句话:“我希望你以后的每一次笑,都是真心的”。的确,在现实世界中,女主几乎从未露出任何笑容;而在进入幻想海底世界并融入甚至沉溺其中时,她笑得很开心,但是男主却指出她的笑并不真心——因为她只是在享受逃避现实的快乐,而不是真正地在生活中捕捉到了快乐。而在最后似乎为了审查而强扭出来的结局中,不连续地展示了多个她在现实生活中体会到快乐的场景,试图暗示她确实真心地笑了。

剧透 / 幕后 看到预告片的时候,这句“真心笑”的宣传语让我略感不适,因为它听起来是如此地空妄。在现实世界里,怎么可能每一次笑都是真心的呢?

记得导演说了一句,“可以哭”。不记得是不是原本这句升华会这样讲。要是这句话能加上,就圆满了。但整部片子的基调既然已经被引导向一个强行安排的圆满结局,这一句话大概也不适宜了。

观影感受

真的是很久没有看电影了,几年的疫情加防控把电影产业几乎击垮,而变本加厉的审查则是雪上加霜。这样一部过于大胆的动画电影,据信也遭到了铁拳,原本在国庆档上映的计划也被迫推迟。导演说,战争片的观影体验是,走出了影院,你会觉得“哇,我们现在的世界真美好”;而他这部电影的目标则是,在特效和美术渲染中你可以感受到绝妙的美,但是转头则会感受到,现实世界是那么的灰暗。但就像电影情节中男主给女主带来了希望一样,导演希望观众可以在大体沉闷、灰暗、忧郁的生活中感受到小小的亮光和小小的感动——就像他制作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感受到的那样。

然而在审查下,基调必须是走向光明的,所以宣传语也相应地变为“献给走出长夜的你”。这就像是电影里面所说的假笑一样,更多地给人一种虚假的希望。如果你愿意相信它,那它当然是美好的。如果你选择拒绝这种虚假的希望,它只会让你感受到更多的难以忍受的压抑和痛苦。就是这样。